水泥的發(fā)明
18世紀中葉,世界上第一個工業(yè)國——英國在迅速崛起,海上交通也格外繁忙。1774年,工程師斯密頓奉命在英吉利海峽筑起一座燈塔,為過往這里的船只導航引路。石材研習社(IDstone5A)
這可把斯密頓難住了。在水下用石灰砂漿砌磚?灰漿一見水就成了稀場。用石頭沉入海中?哪能經得起海浪的沖擊?
經過無數(shù)次的試驗,最后,他用石灰石、粘土、沙子和鐵渣等經過飯燒、粉碎并用水調和后,注入水中,這種混合料在水中不但沒有被沖稀,反而越來越牢固。這樣,他終于在英吉利海峽筑起了第一個航標燈塔。
不久,英國一位叫亞斯普丁的石匠,又摸索出石灰、粘土、鐵渣等原料的最合適比例,進一步完善了生產這種混合料的方法。1824年,亞斯普丁的這一項發(fā)明取得了專利。由于這種膠質材料硬化后的顏色和強度,同波特蘭地方出產的石材十分相近,故他取名為“波特蘭水泥”。從此,這種人造的石頭、奇特的石頭的名稱——“水泥”便沿用下來。
在此之前,地下建筑物的施工是很費勁的,砌石或砌磚的漿料要用江米煮成糊狀和石灰混在一起;墻基還要用暗溝排水。至于在水下筑壩那就更困難了。自從有了這種奇特的“石頭”,這些難題均不在話下。因此,這種“石頭”在人類建筑史上起著劃時代的作用,它是現(xiàn)代一切防水建筑物的材料基礎。
這種“石頭”雖然奇特,但它畢竟還是“石頭”!因而它同任何石頭一樣都有自身的不足:脆,經不起沖擊,抗拉強度低。
混凝土的發(fā)明
為了克服波特蘭水泥的弱點,法國工程師克瓦漢首先提出在這種水泥中引入鋼筋的設想,即充分利用鋼筋抗拉強度高的優(yōu)點與水泥硬度高的優(yōu)點。1861年,克瓦涅用水泥、鋼筋和沙石成功地筑起了一座水壩,并取名為"混凝土"水壩。從此,比水泥更好的建筑材料——“混凝土”出現(xiàn)了。
一種新事物的出現(xiàn),稱贊者有,懷疑者也一定會有。誰是誰非?誰勝誰負?只有待檢驗的機會。檢驗“混凝土”的機會很快就到來了。
那是在本世紀20年代,英國政府為了炫耀實力,于1929年10月決定建造一座102層高的“帝國大廈”。富有科學預見的建筑師們,大膽地采用了“混凝土”結構。一年零八個月之后,帝國大廈全部竣工。遠遠看去,嚴然像一根電線桿子。住在大廈周圍的許多人擔驚受怕:萬一這座摩天大樓被風吹倒,或因自身搖擺而折斷怎么辦?
1945年7月28日早晨,住在附近的人更是亂作一團。那時正值大霧天氣,一架B—25型轟炸機迷失了方向,撞在大廈的97層上,隨著震天巨響,不少人都以為是大廈倒塌下來,爭先恐后地往外跑。然而,這次相撞的結果是:飛機碎了,大廈并沒有倒,只是97層的一道邊梁和部分樓板被撞壞,一架電梯下落,11人死亡,25人受傷。鋼筋水泥建筑物從此聲名大震。
從此,許多建筑物再也不只是“介”字形、低矮的、小型的和暗淡的(窗戶。,而是平頂式的、高大的、巨型的和明亮的。建筑面貌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。從此,各種建筑物的造型可通過澆注方法完成。它們形態(tài)各異、氣象萬千,不僅有“火柴盒式”、廊柱式、轉頂式,而且還有扇頁形、蝴蝶形和拋物線形等等。街道兩邊的賓館、商業(yè)大廈、辦公大樓……跌宕起伏、高低錯落,使各大都市展現(xiàn)出前所未有的雄姿風采。
從此,不論是美國密西西比河、巴西的亞馬孫河,還是我國的長江,再也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,而是被一座座長虹般的鋼筋水泥大橋貫通……汽車在東西穿梭,巨龍在南來北往。
|